生命虽定格 精神仍延续
无棣县人民法院 信明霞
碧血忠魂潜心法治鞠躬尽瘁,华星秋月璀璨人生风范长存——追悼会上的挽联这样写道;
他展现了一个真正法官的学养和操守——互联网上的无名网友这样赞许道;
他以他的精神和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对一个法官的尊敬,弥合了法官与律师之间的裂痕。对他的追思,让这两个荣辱与共的职业群体找到了彼此的契合点——从南京专程赶到上海参加遗体告别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前飞这样感慨道;
因为他,人们真正看到了整个法律界的共同价值观 ——《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刘桂明这样缅怀道;
他是一位怀有公正为民法治精神的优秀法官。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敢于碰硬,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现代法治意识,这是现代法官应当具备的素养——上海市委政法委书记姜平这样评价道。
以上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论,都指向一个人,他就是逝世不久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同志。任凭这些辞藻再缤纷华丽,却也无法将他的事迹和精神表现的尽善尽美。故作惋惜,生命虽定格,愿精神世代相传。
邹碧华,从法院的书记员到司法改革的设计者、践行者,他将其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司法系统。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是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的突出贡献者,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的进取担当与构筑良性法律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时代需要榜样,榜样就是方向,方向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邹碧华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在司法的道路上前进。然后,在司法基层辛勤工作的法官们,虽然没有邹碧华同志的伟大业绩,虽然不是审判业务行家、管理专家、授课导师学者,虽然推进不了改革、著不了诗书,却也以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兢兢业业的奋斗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他们就是我身边的邹碧华。
他,无棣县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田新民,全国模范法官。成绩是他心血的凝聚,是他为群众着想的收获。当事人王某因邻居盖的房子严重遮挡了自家的采光诉至法庭。对于这样一起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依法判决无可厚非。而他,考虑到农家人建房非易事,拆除难、不拆也难。为此,他请来建筑业内人士考证,依据实际拟定了一个“保守改造”的方案,既能维护原告合法利益、又使被告的损失控制到最小。经调解,由被告出资1000余元对房屋进行了改造,仅用7天就圆满解决了纠纷。人们说他“快工出细活”,但这“细活”里,却是他一趟趟、一次次跑原告、找被告、不畏严寒、不惜夜深的付出。他的行动,打动了两家人,他们说:“闹了一场官司,理解了田庭长一片苦心,体会到了一个爱民法官的艰辛啊!”
他,无棣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张炳如,全省清理执行积案先进个人。为了刘某那个被执行人在广州的案件,他三下广州费尽周折,为了节省执行费用,他来回坐的是火车、住的是小旅馆、吃的是街边小摊,最终将百万元的货款如数追回。天平在肩,责任如山,为了最大限度实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他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方式方法,一件件执行难案得以圆满执结,一笔笔执行款项送到申请人手中。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面面锦旗,一块块奖牌是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肯定,是他和执行局干警一班人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公正执法的彰显。
她,无棣县人民法院信息室主任李小艳,全省三零竞赛优秀个人。为了那个在工地摔伤致一级伤残的重庆农民工廖某,自掏腰包为他买饭、打车将他送回住处,还四处奔波,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最终让廖某拿到了65万元的赔偿款;为了那个追索赡养费的老太太,数次奔波于那条乡间泥泞的小路,坐在田间地头做工作;为了碣石山镇那个脑瘫的当事人,在案件了结之后还多次组织社会募捐。
众多的邹碧华们,展现的是邹碧华精神,绽放的是邹碧华魅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起起典型的案件事迹,都激发了我对审判事业的激情和热血。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审判业务之路的年轻法官,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先进者们的差距,或许我永远做不成邹碧华那样满身是荣誉的法官,永远也无法将司法改革一步步推向新的高潮,但我坚信,只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的为当事人解决好每一起纠纷,我也可以成为邹碧华。
回首,再回首,却再也无法瞧见他的身影,他轻轻的离我们远去,留下世人无限的敬意和缅怀,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不断的在我们心头传诵,激励着广大法官为中国的审判事业和改革之路奉献出更多的热情与力量。
版权所有:无棣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院前街6号 电话:0543-6360333 邮编:2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