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无棣县人民法院

关于近三年青少年涉毒案件司法统计分析

2014年12月09日
作者:无棣县人民法院
打印 分享到:

  无棣县法院

  关于近三年青少年涉毒案件司法统计分析

  

  青少年涉毒犯罪是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的犯罪。它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而且往往诱发抢劫、盗窃等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并且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带来了巨大威胁。无棣县法院对近三年来审理的青少年毒品犯罪案件进行总结分析,并从基层法院的角度,就如何应对当前青少年涉毒犯罪的形势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对毒品犯罪的控制和禁毒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一、青少年涉毒犯罪新特点分析

  1.人员向低龄化发展。从近三年该院审理的未成年涉毒案件来看,年龄在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8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二,可以看出该县未成年人涉毒案件呈低龄化趋势。

  2.数量呈增长趋势。从2012年至2014年该院审理的未成年涉毒案件受理人数可以看出:2012年开始涉毒犯罪未成年的人数开始缓慢增长。

  3.涉毒案件类型相对集中,犯罪手段单一,涉案毒品数量较少。在近三年的未成年涉毒案件中有75%人涉及的罪名是贩卖毒品罪,有15%人涉及的罪名是非法持有毒品罪。未成年涉毒案件涉及的毒品犯罪种类并没有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而是相对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贩卖毒品的罪名上。追溯其缘由,大多是因为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其本身不能掌控大量毒品,所贩卖毒品的数量相对较少,往往扮演毒品传递者的角色,主要负责收钱,送货,且很多并不清楚毒品的来源及其上线。

  4.多数案件涉及共同犯罪,成员多以同村、同乡关系为纽带。大量的未成年人跟随同乡外出谋生,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生存的压力更大,未成年人对毒品犯罪的认知程度有限,更容易走上毒品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涉毒案件多发的原因分析

  1、青少年时期特定的心理特征使其易受毒品侵害

  青少年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社会辨别能力差、自我控制力弱,其特定的心理特征,使其成为易受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首先,是对毒品的好奇心理。有的青少年听信他人吹嘘吸毒快感,产生了强烈的尝试欲望。其次,是盲目认同心理。青少年的娱乐生活中群体性特征,使他们在交上吸毒的朋友后,容易为了表示自己的合群而参与吸毒。第三,追求刺激和享乐的心理。一些青少年精神空虚,误以为吸毒是时尚、前卫的行为,盲目追求刺激和快感而吸毒。第四,不健康的逆反心理。当社会、学校反复宣传毒品危害时,少数青少年反而要以身试毒,并自以为是叛逆和“酷”的体现。

  2、部分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对毒品及其危害认识仍显不足

  涉及毒品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数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多数人有辍学经历。有的青少年不知道“摇头丸”、“氯胺酮”是毒品。有的对吸毒的后果认识还存在种种误区,认为偶尔在娱乐中吸食毒品,作为消遣不会成瘾。有的对容留他人吸毒是犯罪行为表现出根本不可理解。

  3、家庭的管理、教育失责、失控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的青少年父母外出经商、务工增多,对子女无暇管理;有的父母离异,给子女留下创伤;有的父母忙于其他事务,忽视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有的父母本身就是吸、贩毒人员等,造成一些青少年不但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导,反而流浪社会,走上涉毒违法犯罪的道路。

  4、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娱乐场所的大量增多,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在追求新潮、前卫和刺激享乐等种种不良心态下,身份、文化层次各异的青少年把迪厅、KTV包间内吸食毒品当作“时尚”的娱乐方式,并通过相互影响和传播,从而扩大了毒品消费市场。

  5、针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还不够全面深入

  目前的禁毒宣传教育主要是由公安禁毒部门牵头组织开展,限于人力和时间,宣传面和宣传成效都难以得到保证,而具有开展这项工作优势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动开展的禁毒教育还不够,地方、社会、各禁毒相关部门尚未形成禁毒宣传的强势合力。对农村和边远地区青少年及特定的人群如社会闲散人员、失学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等易染毒高危人群宣传不够,容易形成宣传死角。

  三、教防结合,有效遏制青少年毒品犯罪

  一是依法从重处罚引诱、教唆、欺骗、强迫未成年人吸毒的行为,避免未成年人因成年人的影响而染上吸毒恶习。此外,在贩毒、容留吸毒等毒品犯罪中,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各自作用的不同,依法严惩利用未成年人从事犯罪的成年人。

  二是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切实履行职责。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司法行政机关等相关单位通过法制宣传、家长课堂等形式对监护人、特别是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监护人进行教育,明确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子女成长的重要性,督促其切实担当起监护职责,履行监护义务,关爱未成年子女,避免未成年人过早步入社会。

  三是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管理、教育。对于吸毒成瘾的未成年人,及时帮助其戒除毒瘾,防止其因吸毒行为而诱发其他毒品犯罪。同时,未成年保护机构、司法行政机关、民政部门等做好戒毒后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使其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四是开展禁毒教育宣传。利用新闻媒体、送法进校、组织涉毒案件旁听、街头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向未成年人宣传毒品的危害,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审慎交友,明辨是非,远离毒品和毒品犯罪。

版权所有:无棣县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鲁ICP备13032396号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院前街6号 电话:0543-6360333 邮编:25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