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三年盗窃犯罪的司法统计分析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25日 | ||
关于近三年盗窃犯罪的司法统计分析
近年来,盗窃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群众反响强烈。现结合无棣法院近三年来所审理的盗窃案件,就盗窃犯罪所呈现出的特点、原因进行了一番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预防盗窃犯罪谈几点对策。 一、近三年来受理盗窃案件的基本情况 2012年—2014年4月我院共审结各类刑事案件420件572人,其中盗窃74件134人,分别占审结刑事案件总数的17.6%和罪犯总数的23.4%。在134名盗窃罪犯中,农民133人,占99.3%。 二、当前盗窃案件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上述74件盗窃案件进行分析,发现这类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犯罪主体看,近些年无棣法院审理的盗窃案件的犯罪分子中农民身份的占了绝大多数,且文化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的占绝大多数,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从盗窃对象上看,金钱、手机、机动车等物品最受犯罪分子“青睐”,获取钱财是犯罪分子实施盗窃行为的首要目的,所以金钱、手机以及其他价值高且便于携带的物品就成了他们作案的首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代步工具走进千家万户,也成为盗窃案件中犯罪分子的觊觎对象。因此涉及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的盗窃案件逐渐增多。 3、从作案手段上来看,作案手段日益多样化。盗窃作案常见的主要是翻窗入室、撞门、溜门入室、撬扭挂锁为主,近年来采取技术开锁入室实施盗窃的也偶有发生,反映出犯罪手段智能化、科技化。 4、从盗窃人数上看,团伙共同作案的比例逐年提高。分工明确的团伙作案不仅更加容易得手,而且对于被害人施加的心理恐惧更大。 三、盗窃犯罪增多的原因 引发盗窃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被告人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客观方面的影响。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促进机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那些文化水平低、生存技能欠缺的人来说,更是很难找到一份赖以谋生的正式工作,犯罪往往成为唯一的生存手段,而一旦走上犯罪道路,就会越陷越深。 2、法治观念淡薄是引发盗窃犯罪的重要原因。教育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一部分犯罪分子本身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成熟,却过早地辍学走向社会,极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染,变得好逸恶劳却又追求享受,为了支撑自己的奢靡消费,只能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一些单位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力,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如有些单位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财物看管不严,从而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4、农村中购赃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农村购买力不强,对消费品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部分农民又有贪小便宜心理,再加上法制意识薄弱,虽然明知是赃物,却也希望通过不正常的“低价”渠道来获取,从而出现了庞大的购赃市场,这无疑成为了窃贼频频盗窃的动力。 四、减少及预防盗窃犯罪的几点对策 盗窃案件的发生属于社会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1、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积极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到社区上法制课、开展法律咨询、典型案例宣讲等多种方式,增强广大公民的法制意识。 2、加大打击力度,从法律上加强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对于多次盗窃、盗窃数额大,流窜作案范围广,作案情节、后果严重及共同犯罪的主犯、累犯,更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惩,从重判决。 3、落实帮教计划,实施综合治理。看守所、监狱及其他劳改、劳教部门,应当加强狱政教育。对缓刑犯,人民法院应当做好回访考察工作。同时相关部门应在着力提高劳动致富技能方面下功夫,帮助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为其营造一个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良好社会氛围,防止和减少其重操旧业再次盗窃犯罪。 |
||
|
||
【关闭】 | ||
|
||